鲁棒性译名溯源:谁将Robustness引入中文科技圈?
在当今科技领域,“鲁棒性”已成为控制理论、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等众多学科的关键术语。这个看似古怪却极具生命力的译名,其诞生过程折射出中国科技术语翻译的智慧与挑战。要追溯其源头,我们需要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自动控制学界。
术语翻译的困境与突破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西方控制理论的引入,“robustness”这一概念开始在中国科技界传播。当时学者们面临着翻译困境:直译“强壮性”显得过于粗俗,“坚固性”又无法准确传达其技术内涵,“稳健性”则容易与统计学概念混淆。在这一背景下,以著名控制理论专家韩京清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创造性地提出了“鲁棒性”这一音意兼备的译法。
韩京清与译名的确立
根据《自动化学报》等早期文献记载,韩京清教授在1981年发表的论文中首次系统性地使用了“鲁棒性”这一译名。这一翻译巧妙地运用了“鲁”字的“粗犷、朴实”之意,与“棒”字的“强壮、有力”相结合,既保留了原文的音韵,又准确表达了“系统在参数摄动下保持性能稳定”的核心内涵。韩教授在其著作《线性控制系统理论》中进一步确立了这一术语的权威地位。
学术界的接受与传播
“鲁棒性”译名的推广并非一蹴而就。80年代中期,这一术语首先在控制理论领域获得认可,随后通过《自动化学报》、《控制理论与应用》等核心期刊传播到相关学科。值得一提的是,该译名在计算机领域的普及得益于中科院计算所早期研究人员的采用,特别是在操作系统和网络通信研究中,“鲁棒性”准确描述了系统抗干扰能力的特性。
译名的语言学价值
从语言学角度分析,“鲁棒性”的成功在于其独特的构词法。“鲁”字既表音又表意,与“ robustness”发音相近,同时暗示“粗放、不精细”的特性,恰与工程技术中“不过分依赖精确模型”的理念相契合。这种音译结合意译的翻译策略,成为科技术语翻译的典范案例。
与其他译名的竞争
在“鲁棒性”普及过程中,曾出现过“健壮性”、“强固性”、“稳健性”等多种译法。然而,“鲁棒性”最终胜出,主要归功于其独特性和准确性。与其他译名相比,“鲁棒性”专指技术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避免了与日常用语和其他学科术语的混淆,这一专业特性使其在科技圈内获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
当代应用与影响
进入21世纪,“鲁棒性”已从控制工程扩展到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前沿领域。特别是在深度学习研究中,“模型鲁棒性”成为评估算法性能的关键指标。这一译名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术语翻译上的智慧,更反映了中文科技术语体系的成熟与发展。
结语
“鲁棒性”这一译名的确立过程,是中国现代科技术语发展史的缩影。从韩京清教授的首倡,到学术界的认可,再到跨学科的普及,这一过程展现了科技交流中语言翻译的重要性。如今,“鲁棒性”已深深扎根于中文科技文献,成为连接国际前沿科技与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桥梁。